【西藏人文地理】羌塘风物 百年惊叹

T-
T+
评论 收藏打印
作者: 梁旭昶发布时间: 2017-09-14 16:12:11来源: 《西藏人文地理》

“羌塘”,并非具体的行政概念,藏语意为“北方的空地”。大体说来,它包含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脉以北,以及昆仑、可可西里山脉以南的辽阔区域,面积大约70万平方公里,差不多等于德国、英国、再加一个冰岛。西藏301省道位于北纬32度,从羌塘中部横贯而过。这条公路以北,人烟更加稀少,也常被指做狭义的羌塘。羌塘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欧亚大陆的最高阶,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总体而言,这里气候干燥、寒冷、多风、光照强。

1970年代,罗布占堆的乡亲们从羌塘南部出发,北进300多公里,才落脚在今天的位置。不过,他们远非第一批人类访客。大约一千年前,已有猎手和游牧群落在羌塘寒冷的高地扎下营帐。一百多年前,现代探险家出现在这里。他们怀揣各种目的,向着彩云消散的远方艰难跋涉,不吝牺牲。也因此,羌塘风物得以记载,并渐渐流传。这些勇者中,包括那位一生奇遇无数的瑞典人斯文赫定(SvenHerdin)。

1901年,就在发现楼兰古城的旅行结束后不久,赫定踏上藏北的无人之境。瑞典国王、印度总督、以及诺贝尔先生都是他此行的热心支持者。赫定曾留下过这样一段文字(Herdin 1909),记录彼时旅行的情景与心情:

“路?在那片土地上,只有野牦牛、野驴和羚羊踏出来的路。……这里高耸着雄伟的高大山脉,山顶上覆盖着耀眼的白雪,还有着蜿蜒曲折的峡谷。……如果有谁认为在如此孤寂的荒野中旅行会令人感到乏味和厌倦,那么他就错了。世界上没有比这里更壮观的景象。每一天的跋涉都会为你带来难以想象的美丽景色。”

显然,瑞典人的野心在这片人类文明的绝迹之处得到完美满足。不过,所谓“孤寂的荒野”,恐怕只是他为后文所做的情感铺垫。人类视角的荒原,也是其它生物的乐土。

与赫定前后脚,1903年,年轻的英国陆军上尉赛西尔罗林(Cecil Rawling)也抵达羌塘。在藏区范围内,他的队伍考察了近10万平方公里区域。据说,罗林准备做第一个从北坡攀登珠穆朗玛峰的白人。回国后,罗林于1905年发表《伟大的高原(The Great Plateau)》一书。关于羌塘西部的野生动物,他写到:

“从我面前开始,到视线所及的东北方,有几千头母藏羚羊和它们的孩子。……所有的人都走出帐篷目睹这一壮观的景色,并试图估计出群体数量。但结果却各不相同。对我们来说,要确定数量是相当困难的,因为在最大视野范围中,不断有新的群体出现,平均每个视野至少有15,000至20,000头藏羚羊。”

罗林一行八年后,1911年冬天,羌塘东部,一队亡命天涯的士兵从这里艰难地前往青海。多年以后,他们的领队陈渠珍写成一部《艽野尘梦》,讲述这一路令人唏嘘的故事。书中同样记载诸多野生动物见闻:

“一日途次,见沙碛中尘沙蔽天,远远而至。众颇骇然,停止不敢进。有顷,行渐近,隐若有物长驱而来。……此乃野牛(注:野牦牛)也。千百成群,游行大漠。……行十余分钟始尽。念之,不觉悚然。”

“经六、七日后,途遇野骡(注:藏野驴)数百成群,……野骡见人不避,且行且前,或也疑为其同类也。”

“再行七、八里,天已昏暮,四顾苍茫,不能再进。遂就沟中宿焉。既而狂风怒号,无数野狼,嗥鸣甚急,时远时近。”

前人文字,勾人想象:和着探险家的赞叹与旅人伤怀,野兽们漫山遍野、呼啸来去。羌塘,早就是“它们”的自由王国。

百年来,它们还好吗?

(责编: 央卓)
用户名密码注册
发表评论
最新最热

相关阅读

  • 观察/
  • 文化/
  • 宗教 /
  • 旅游 /
  • 秘闻
  • 治国理政进行时
  • 老西藏精神
  • 尼玛嘉措:红军走过的地方
  • 亚格博:形色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