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人文地理】羌塘守夜人的决心

T-
T+
评论 收藏打印
作者: 梁旭昶发布时间: 2017-09-14 16:09:55来源: 《西藏人文地理》

为下一个千年,我们打算留下怎样的遗产?

后人能否像今天一样,还有机会实地感受羌塘原始而壮美的生命奇观?

在这个时代,我们能否书写新的篇章,令羌塘成为人类尊重自然的实践典范?

西藏棕熊是世界上最稀少的棕熊之一。主要栖息在山区的森林带,在青藏高原甚至可达海拔4500-5000 米,在可可西里分布较广。(摄影/ 严学峰)

近年来,在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73个现代化管护站拔地而起。相比上一个十年,全羌塘范围内监测、巡护、野生动物救助力量突飞猛进。

2006年以来,西藏自治区政府建立并完善了覆盖全区的补偿机制,缓解野生动物对群众造成的经济损失。其力度之大,世所罕见。社会资源也在投入羌塘保护。比如,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CS)协助保护区和羌塘社区建立人兽冲突防护体系、探索社区保护地的新机制、优化管护站职能。为了加强羌塘保护的科学基础,政府、学术机构、和民间组织合作开展大量针对关键物种的调查与基础研究,不断填补知识空白。

20世纪中叶,在美国新墨西哥的沼泽荒野上,拓荒者努力创造着自己的世界。他们挖下的每一条排水沟,都令当地生态系统经历复杂而微妙的变化。很少有人能感受到这些变化,观光客甚至觉得这里的景色迷人。

今天,在羌塘,我们面临类似的局面。在羌塘最好的草场上,围栏和道路不断延伸、牲畜牧场扩张,自驾穿越者仍在保护区内穿行。我们总有猎奇的野心。

现代美国环境伦理学的开创者奥尔多•利奥波德曾叹息过:当历史需要面包,而我们却给了它一块石头时,我们总是想尽招数解释这两者之间是多么的相似。

他认为,从根本上需要建立稳固的生态伦理。伦理规范是对为了生存而奋斗的行为的制约,也是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之间的界限。

已近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尾声,在羌塘,我们是否仍然缺乏普遍认可的人与土地、野生生物关系的伦理界定?在斯文赫定出生之前二十年,一位叫亨利.梭罗的美国人,提着板斧走进瓦尔登湖边的森林里,开始全新的生活。后来,他告诉全世界:荒野保存着世界的希望。他还说:“大自然并不发问,也从不回答人类的问难。她早就有了决断。只有我们醒过来的那一天,天才开始破晓。”

(责编: 央卓)
用户名密码注册
发表评论
最新最热

相关阅读

  • 观察/
  • 文化/
  • 宗教 /
  • 旅游 /
  • 秘闻
  • 治国理政进行时
  • 老西藏精神
  • 尼玛嘉措:红军走过的地方
  • 亚格博:形色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