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藏历史上,曾经建立过辉煌一时的吐蕃王朝,这是藏族人民最为自豪的历史记忆。而吐蕃王朝的辉煌也正当中原唐王朝的辉煌时期,这两者之间既产生过残酷的战争,也有过和平的交往。后代藏族人民并未对汉藏之间曾经激烈的战争保存多少记忆,而是对两者的和平交往留下了刻骨铭心地怀念,充分表达了藏族人民期望藏汉团结、祖国统一的心理愿望。其中,最为后代藏族人民所称道的就是唐王朝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的入藏和亲。藏族人民将她们描绘在雪域中心的圣城——布达拉宫之中。
一、关于文成公主的壁画
文成公主进藏,为唐朝与吐蕃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加强了两者之间的政治、宗教、生产技术和文化交流等,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自文成公主入藏以后,各个时期都有相关的文物和遗迹流传,见证着历代藏族人民对该事件和汉藏和睦的美好记忆和热情歌颂。这些文物材料我们在相关篇章中已有涉及,这里仅叙述清代的相关材料。
布达拉宫中绘有一幅关于文成公主进藏的壁画,绘制时代为清代。公元7世纪,吐蕃大臣禄东赞赴长安为松赞干布请婚。唐太宗将宗室女封为文成公主,许嫁松赞干布,给予丰厚的嫁奁,派大臣李道宗率众护送入蕃。文成公主入蕃时还带来许多典籍、工匠和手艺人,特别是带来弥足珍贵的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塑像。这幅壁画反映了文成公主入蕃时的盛况。图上绘有文成公主入藏的车辇随从和吐蕃方面迎接公主和佛像的场面,吐蕃使者列为一排,持幡拱手迎接公主一行,态度十分恭敬,表达了藏族人民对该事件的美好纪念和对文成公主的崇敬。(图一)布达拉宫中尚有一幅表现修建大昭寺的壁画与文成公主有关,该壁画也绘制于清代。据传说,松赞干布的王妃赤尊公主,打算在湖上建造一座佛寺,因文成公主通晓阴阳八卦,善看风水,她向松赞干布和赤尊公主建议,只有动用一千头白山羊,从逻些城北郊果噶拉山驮运土石填湖建寺,方能功德圆满。松赞干布和赤尊公主采纳了文成公主的建议,填湖建寺。壁画上主体为正在修筑大昭寺的场景,工人们正在修制木材和营建基础,其旁有一位贵妇人在一名侍女的陪同下视察情况,应该就是文成公主的表现。(图二)该壁画表达了藏族人民对文成公主的美好记忆和对公主帮助营建大昭寺的感激之情。
唐王朝方面也有关于这一历史事件的文物传世,最著名者为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步辇图》,绢本,设色,纵38.5厘米,横129.6厘米。该图原为唐代阎立本所绘,现存者为宋代摹本。该画表现的是贞观十四年(640年),吐蕃赞普遣使者禄东赞到长安求聘公主,受到唐太宗接见的场景。
关于松赞干布迎请文成公主的史事在两唐书等汉文文献中有详细的记载,在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大事纪年》中也有记载:“赞蒙文成公主由噶尔•东赞域宋(引者按,即禄东赞)迎至吐蕃之地。”可见,吐蕃方面对此事的重视。
这里我们要重点强调的并非当时人对文成公主进藏的记录和重视,而是清代藏族人民对该事件的历史记忆和赞美。《文成公主入藏》是西藏现代仍在流行的一部优秀民间传说,其文本大概成型于清代。其中传说:
松赞干布是一位少年英俊的赞普,十六岁时就当了西藏的君长。那时,西藏老百姓穿的是兽皮,吃的是泽达(即燕麦、青稞中的稗子)。松赞干布一心想使西藏繁盛起来,想了许多办法。后来,有一位叫噶瓦东泽的大臣,出了一个主意。他对松赞干布说:“唐朝是个繁荣富强的地方,听说唐皇帝有个文成公主,聪明、漂亮、善良,各地君长都去求婚,我们如果能够求得文成公主跟大王结婚,不愁西藏不繁荣起来。松赞干布和大臣们听了都很高兴,立即派噶瓦东泽为正使,则颠伦布为副使去唐朝求婚。
其后便是关于噶瓦东泽(即禄东赞)以过人的机智胜过各地君长和唐朝皇帝的考验而赢得公主的叙述。而文成公主进藏给西藏人民带来了五谷种子、菜种、耕牛、农具和各种工匠、医师等,帮助建起大昭寺,并教给西藏人民种植作物和加工食物的方法等。传说最后总结到:“西藏高原上,充满了吉祥的景象。说起好日子,就想起文成公主。”《文成公主入藏》的传说显然是在历史事件上加以文学加工而形成的,其中夸大了文成公主的功绩也是毫无疑问的。但这正说明了藏族人民对文成公主的高度崇敬及对这段唐蕃交往事件的美好回忆。
除传说外,对文成公主的赞歌更是长期响荡在西藏高原的雪山、湖泊之间,这些赞歌也多形成于清代。如一首赞歌唱到:“从汉族地区来的,王后文成公主,带来了不同的粮食,共有三千八百种。给西藏地区粮食的仓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汉族地区来的,王后文成公主,带来了各种工匠,共有五千五百人。给西藏地区的工艺,打开了发展的大门。从汉族地区来的,王后文成公主,带来了各类牲畜,共有五千五百种。给西藏地区乳酪的丰收,打下了发展的坚实基础。”又如《迎公主歌》唱到:“正月十五那一天,文成公主答应来西藏。莲花大坝不用怕,有百匹善走骏马来接你;高山连绵不用怕,有百头大犏牛来接你;大河条条不用怕,有一百只黑色皮船来接你;来到拉萨拉通渡口时,有百只马头木船来接你;来到拉萨吾吉滩时,有百辆双轮马车来接你;来到拉萨东孜苏时,有百名英俊青年来接你;来到卡阿东的山顶时,有百名美丽姑娘来接你;来到布达红宫时,有百名亲信大臣来接你。今天公主来到西藏地,好象狮子进入大森林,好象孔雀飞落大平原,好象不落的太阳升起来,西藏从此幸福又繁荣。”另如《文成公主来了》唱到:“文成公主来了,来了!文成公主到我们家乡来了。我们的家乡呵,是产上等氆氇的地方。我们献上白云一样的氆氇,请公主做一件合身的衣裳!文成公主来了,来了!文成公主到我们家乡来了。我们的家乡呵,是产上等松耳石的地方。我们献上最珍贵的蓝松石,请公主做一副三匝的耳环。文成公主来了,来了!文成公主到我们家乡来了。我们的家乡呵,是产上等白青稞的地方。我们献上最吉祥的青稞,请公主亲口尝一尝。”
上述歌谣均以极大的热情歌颂了文成公主进藏的功绩,赞美文成公主,认为西藏人民的幸福是由文成公主入藏带来的。虽然具有强烈的文学夸张,但正是在这种夸张中,西藏人民表达了对历史上汉藏友好的重大事件的刻骨铭心的美好记忆。
二、关于金城公主的壁画和唐卡
金城公主为唐中宗养女,唐景龙四年(公元710年),中宗应吐蕃之请,诏许嫁予吐蕃赞普赤德祖赞。金城公主入藏,仍然是唐蕃历史上的一件大事,除汉文史书以外,在敦煌吐蕃历史文书《大事纪年》中也有记载:“及至狗年……赞蒙金城公主至逻些之鹿苑。”金城公主在吐蕃期间,一直致力于唐蕃友好,维护了唐朝与吐蕃之间“甥舅和同为一家”,“社稷如一”的良好关系。因此,深受汉藏人民的怀念。
布达拉宫中也有一幅清代绘制的金城公主观镜壁画,描绘的是金城公主因思念双亲,拿出能够照见亲人身影的宝镜情景(对于此幅壁画尚有不同的解释,但都是与金城公主的传说有关,限于主旨,这里不便展开讨论)。(图三)布达拉宫中还藏有一幅清代制作的关于金城公主进藏的唐卡,该唐卡中图像内容丰富,既有世俗的活动,如建房、出行等,也有浓厚的佛教因素。图中中部靠右的那位坐于帐中,手持镜子的贵妇人应即金城公主。这两幅壁画和唐卡是清代藏族领袖和人民对金城公主进藏这一汉藏友好事件的美好记忆和深切怀念的反映。
西藏流行的民间传说《金城公主的故事》大概也成型于清代,其故事梗概大致为:吐蕃赞普派婚史赵长安为子请婚,唐中宗答应将公主嫁给吐蕃王子。然而,当金城公主西进吐蕃时,王子却不幸身亡。公主得知噩耗,泣不成声,不分昼夜地弹奏悲歌。歌声传到拉萨,赞普听了十分难过,派使臣告知公主:“我像神子一般的儿子姜擦拉温,……他在迎接你的路上去世了。如今你愿意照藏族的风俗来这儿嫁给我呢,还是愿意回自己的家乡,请你自己考虑决定吧!”公主听了,毅然绝然地对使臣说:“为了汉藏两族的合好,我决心到吐蕃地方去!请你回去禀告赞普。”这段故事虽然出于虚构,但西藏人民在其中表现的对金城公主致力于汉藏友好的歌颂和赞扬十分明白地表现了出来。
传说金城公主到了晚年,生下一子,却被纳囊家族的妃子喜登恃强抢去。虽以坝洞中抢抱孩子的方法认辨生母,然未能成功。当王子满周岁时,举行“迈步喜宴”。宴会上赞普盛满一杯美酒递给王子,并对他说:“两位母亲所生的王子只一人,人虽幼小但是聪明无与伦比,快把这注满美酒的黄金杯,献给你真正的舅家手中,谁是你的亲生母由此判伪真!”王子接过酒杯,大声说:“赤松德赞我是汉家的好外甥,纳囊家族怎能当我的亲舅舅!”说完便把酒杯献到汉族亲舅手中,并投入汉族舅舅的怀抱。通过这一故事,西藏人民表达了藏汉之间的“甥舅之好”的传统友谊。对金城公主进藏的纪念和演绎,表现出西藏人民对民族团结的美好记忆和深切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