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横断山脉的高山峡谷,滇、川、藏“大三角”地带的丛丛草莽之中,绵延盘旋着一条神秘的古道,这就是世界上地势最高的文化传播古道之一的“茶马古道”。因地处高寒,藏族先民需要摄入高热量的脂肪,但过多的脂肪在人体内不易分解,而茶叶能够分解脂肪又防止燥热,但以前的西藏不产茶,而川、藏、滇等地则产良马。于是,在西藏和内地之间展开了各种以茶和骡马等互换的交易。“茶马互市”及其衍生的“茶马古道”也由此而来。
茶马古道和丝绸之路一样,在中国历史的文化交流、经济发展上有着重要的作用。茶马古道实际上是一个道路群,以走向而言可称为一条,其实局部线路众多,犹如江河主脉与支流。大致来说,茶马古道的主脉有两条,即滇藏道和川藏道。滇藏道从云南西部洱海一带产茶区,经丽江、中甸、德钦、芒康、察雅至昌都,再由昌都通往卫藏地区。川藏道则以今四川雅安一带产茶区为起点,首先进入康定,自康定起,又分为南、北两条支线:北线是从康定向北,经道孚、炉霍、甘孜、德格、江达,抵达昌都,再由昌都通往卫藏地区;南线则是向康定以南进发,经雅江、理塘、巴塘、芒康、左贡至昌都,再由昌都到达拉萨,再到印度、尼泊尔等国。
昌都不仅是两条道路的必经之地,也是两条古道的一个交会点,成为茶马古道最大的驿站,处在枢纽位置的昌都市自然成为古道上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和补给地,是茶马古道上名副其实的重镇。
茶马古道是人类历史上海拔最高、通行难度最大、文化遗存保留最完整的一条古道。以前,在古道上有成千上万的马帮,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风餐露宿的艰难行进中,用清悠的铃声和奔波的马蹄声打破千百年山林深谷的宁静,开辟了一条雪域高原通往各地的经贸之路。
盐井
沿着茶马古道,第一站便是芒康,而芒康的千年古盐田是最值得停留的地方,这里是世界上唯一完整保留最原始的手工晒盐方式的地方,而盐井加加面也如同四川火锅、东北饺子一样成为了这里的一张名片。
澜沧江穿盐田而过,将盐田分为东西两侧,错落有致。盐井的历史悠久,据说唐朝以前这里便开始制盐,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盐井目前产盐的地方分为纳西乡和曲孜卡乡两个乡,在这两个乡,共有2000多块盐田。
盐井的盐业目前仍保持着原始的生产方式。澜沧江边卤水资源丰富,分布着数十口热气腾腾的天然盐井。村民们用木桶从盐井中取出卤水,背到江边低平处,倒入盐田,让阳光和自然风蒸晒、风干,待水蒸发之后便可得粗盐,经进一步的晾晒,即可成食盐。但由于地质、土壤等条件差异,盐井生产的盐以澜沧江为界,有很大差别,江东的纳西、上盐井盐田出产的盐为白盐,江西的加达、曲孜卡生产的盐为红盐。
在沿江两岸近300米的狭长地带,绵延分布着从江边排列到山上的数千块盐田,登高俯瞰,盐井热气腾腾,盐田银光闪烁,二者与湛蓝的澜沧江水和漫山遍野的花草树木相映衬,美不胜收。这里不仅可以观赏到其制盐的全过程,还可以看到独特而原始的勤劳、朴实的盐民,淳朴的民俗。
在若干年前,这里的盐便通过马帮被销售到外地,换来当地老百姓生活所需的一些物资。而在若干年后,这里的人们依然靠双手传承这古老的制盐技艺,珍惜这大自然的馈赠。而盐井加加面,也是在这里才能够尝到最正宗的。感受完盐田,再来一碗加加面,此趟旅行也足矣。
如果兴致正高,不妨到芒康的尼果寺、红拉山滇金丝猴自然保护区、曲孜卡温泉、邦达仓故居、多拉日追石刻群、海通石林等地再玩上一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