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印记——看中国发展】媒介变迁,看西藏获得外界信息方式的变化

T-
T+
评论 收藏打印
作者: 王茜发布时间: 2017-11-08 15:46:38来源: 中国西藏网

现工作于有“西藏干部的摇篮”之称的西藏民族大学的泽玉是一位新闻学博士。她是土生土长的西藏人,因为从事新闻专业的缘故,每年都会走出高校深入到农牧区调研。她说,西藏在运用媒介的变化,无论从广度,还是速度来看,西藏早已不是被高山峡谷阻隔的遗世孤立之地,现代媒介无远弗届,一个社会经济发展充满内在活力的西藏正以最便捷的连接方式和世界进行着交流对话。

泽玉在每年的媒介与社会的调查中,都会扎进农牧民的生活中。在她的调查点中,包括日喀则的乡村。日喀则年楚河一带的江孜是较为富庶的地方,号称西藏的粮仓。江当乡和甲措雄乡分处日喀则的东北和东南,两地只有二三十公里,两乡之间直线距离不远,但高山叠嶂,交通不便。就这样,两个距离很近的村庄的村民之间以及他们与外界接触方式、信息获取体量的差别,使他们的生活和经济发展情况有了显著的不同。

泽玉认为,“一个在西藏能够率先富裕起来的村子,村民的媒介接触情况、对信息的认知与尚未富裕的各类村庄有着显著的区别,丰富的信息会不断补充村民们欠缺的各类知识,进而促进他们不断扩展新的致富渠道”。

图为农牧民过去传播信息的方式——用藏文刻写着“共产党万万岁”的玛尼石。 摄影:泽玉

报纸:在路上走几天才能看到的消息

1950年7月25日,十八军在挺进拉萨的路途上印刻了第一张西藏《新闻简讯》,这就是《西藏日报》的前身。由于地广路差、居住分散等因素,在西藏,完全谈不上消息传递的时效性。曾以援藏干部身份担任过西藏广播电视局副局长的张小平曾说,《西藏日报》在路上走七八天才到目的地是稀松平常的事情。

最初的报纸阅读者多是旧时代会识文断字的权贵和僧侣,普通大众受阅读能力限制,接触报纸内容的方式多是听人念报纸。随着西藏基础教育的普及,报纸的读者才逐步增加,但阅读报纸的人依旧数量有限。泽玉走访了日喀则江当乡,副乡长普尺说,乡村不定期开办扫盲班是降低文盲率的好方法,达到会写自己名字和朗读一段报纸的“脱盲”标准比较容易,但这样扫盲还不足以让村民准确理解报纸的内容,所以,村民更愿意选择能听懂、看懂的广播和电视节目。

图为曾经为西藏信息传播立下汗马功劳的胶片和放映机。 摄影:泽玉

广播:远方的声音

1950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藏语广播节目开播,藏族群众第一次得以通过电波听到自己的母语。1953年,伴随着嘹亮的《歌唱祖国》,我国建设的第一个高原广播电台开始播音。

西藏群众称广播为“远方的声音”,在电视普及前充当了西藏各族群众日常生活中的主要媒介,拉近了党中央和西藏各族人民的距离,至今仍有老人提及1973年藏语文艺广播节目《文艺园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不时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在农田牧场中劳作的农牧民会随身携带收音机,收听自己喜爱的歌曲和新闻节目。在《西藏家庭四十年变迁》中记载:“一些牧民放牧时带着收音机听《格萨尔王传》等说唱节目。”

当电视在西藏普及后,很多人因广播的伴随性优点仍然不愿放弃它。泽玉在江当乡噶章村访问时,田间劳作的达瓦欧珠,把正唱着藏文歌曲的收音机放在地头,从一早出门,收音机是他唯一的陪伴,还不打扰他干活。在拉萨的转经路上,不时能看到转经的老人拿着小小的随身听,边听广播边快速行走。

图为祖孙三代收看电视剧 摄影:泽玉

电视:户户通

广播虽然深受人们喜爱,但是当广播和电视并存时,电视音画俱全的传播优势使其更受瞩目。

西藏电视台于1976年筹备,1985年正式开播。2011年38万多户农牧民群众通过直播卫星可以收听、收看到55套数字广播电视节目。作为国内首批上星台,西藏电视台承担了传递消息、普及知识、娱乐大众等多项功能,受到西藏人民群众的广泛喜爱。普通人的身影频繁出现在本地新闻、专题和文艺节目中,参与到节目中发表意见的人不需要有贵族的头衔和显赫的资本财富,电视为公众打造了一个公开共享的信息平台。

据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部务会成员、巡视员韩向阳介绍,2017年,西藏自治区每年安排农村文化建设资金近1个亿。五年来,投入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11938万元、文艺扶持资金5502万元。一次性投入资金1.16亿元集中更换了34.1万套清流机顶盒,90%以上农牧户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完全满足了农牧民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需求。

图为泽玉与西藏林芝扎西岗村的其美措姆互扫微信

互联网:与世界同步

虽然西藏的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起步晚于其他发达地区,但是互联网媒介却和其他省份同时起步了。拉萨八角街在上世纪90年代曾是网吧最密集的地区,网吧中的一部分客户是国内外游客,更多的使用者是本地的藏族青年。虽然一小时10元的上网费用并不便宜,但这完全挡不住藏族青年与“世界接轨”的热情。

随着技术发展,西藏的网吧林立街头,家庭购买电脑更加寻常。2013年西藏互联网用户近176万,其中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17.3万,移动互联网接入158.4万,互联网普及率达58.6%。前几年,受传播条件、经济状况和文化水平的限制,农牧民很少购买台式机上网,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普通农牧民更喜欢用微信互通语音,喜欢在朋友圈发送各种美图和感悟,他们的媒介世界有了另一番新天地。

泽玉在调研中认识了识字不多不大会用电脑的牧民格桑,他喜欢听歌,不时请人帮他在的手机里下载最流行的歌曲,他的手机是最好的储存器、播放器,网络给他的精神世界带去了极大的满足。

泽玉2014年调研时,她接触的访谈对象一大半人都表示在使用微信。23岁的僧人次仁新买了一部900多元的手机,在寺院的生活学习获得外界信息的方式就是阅读微信内容。

“互联网+电子商务”早已经成为很多西藏人一种日常生活方式。据报道,在2017年初支付宝发布的2016年中国人全民账单中,西藏以90.3%的移动支付占比排名全国第一。京东大数据也显示:近年来西藏地区京东用户数平均每年增长100%左右。同时,西藏消费者在移动端下单占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作为千千万万西藏“网购”大军中的一员,藏族女孩达珍表示,她每年花在网购上的钱可不少。“看到年度账单时我真是吓了一跳呢!”达珍笑着说:“不过真是太方便了!”对于一些从未走出过西藏的“达珍们”来说,电子商务,也是一种与世界交流的方式。

据西藏自治区通信管理局统计,截至去年底,西藏自治区7个市地均已达到“光网城市”标准要求,这标志着西藏全面进入“光网城市”时代,而西藏自治区行政村移动信号覆盖率已达到了100%。

十九大报告指出: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泽玉说:“我完全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西藏这片高原将拥有更广阔的舞台,前进的道路将更加宽广,人民的获得感将更加充实。”(中国西藏网 文/王茜 文中图片专供中国西藏网,如需转载,请联系摄影者授权)

(责编: 央卓)
用户名密码注册
发表评论
最新最热
  • 观察/
  • 文化/
  • 宗教 /
  • 旅游 /
  • 秘闻
  • 治国理政进行时
  • 老西藏精神
  • 尼玛嘉措:红军走过的地方
  • 亚格博:形色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