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种草,前景广阔的草原生态工程

T-
T+
评论 收藏打印
作者: 宛霞 查日发布时间: 2017-08-31 09:04:51来源: 中国气象报社

嘉宾:西藏自治区气象局人工种草遥感监测研究项目负责人、高级工程师 扎西央宗

西藏自治区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 胡军

采访人:中国气象报记者 宛霞 查日

观点:人工种草项目在改善生态环境、解决草畜矛盾方面成效明显,同时,遥感等新技术的应用将使其有更广阔的推广前景。

遥感监测为人工种草提供科学依据

随着草畜矛盾日益突出,从2010年开始,西藏在全区范围内推广人工种草项目,以缓解草畜矛盾带来的草原生态安全问题。2012年,西藏人工种草大规模普及,但一直未能从宏观角度了解种草效果。

为了快速、准确、科学地判定人工种草成效,西藏自治区遥感应用研究中心利用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在自治区农牧厅提供的1066个全区人工种草地块中选取153个典型地块开展人工草地卫星遥感监测分析工作。

今年8月19日,《西藏人工种草遥感监测公报》正式发布。遥感数据主要采用2016年牧草生长旺盛期(5月-9月)的“高分1号”“高分2号”卫星影像数据,2012年人工种草前的谷歌影像数据,以及部分陆地资源卫星影像数据。监测结果显示,人工种草区域与自然草地有明显的边界,这种边界主要是长势造成的,大部分人工草地长势明显好于自然草地。

“总体看来,人工种草历经数年的发展,已达到一定的效果。”西藏自治区气象局人工种草遥感监测研究项目负责人、高级工程师扎西央宗表示,“更为重要的是,这次监测工作,凸显了遥感这种客观真实、不受地域限制、低成本、大覆盖数据在西藏地区人工种草监管、评价等方面的巨大潜力和前景。”

满足畜牧业需求之外的生态意义

谈及人工种草的经济效益,扎西央宗说,首先,其可以解决牲畜冬天的粮食问题。俗话说“手里有粮,心里不慌”,人工种草将有效保证全区畜牧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畜牧业发展了,牧民收入增加了,经济发展就有了保证。”

而人工种草体现在另一方面的重要意义,就是维持当地的生态环境稳定。扎西央宗说,人工种草使自然草场免遭牲畜破坏,可以维持当地的生态环境;人工种草在牧草产量、品质以及抗自然干扰等方面均优于自然草地;人工种草在区域水土保持、保证牧草资源稳定等方面也优于自然草地。因此,实施人工种草有利于推进高产优良牧草基地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保障草地、牧业安全和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用一小片区域的土地,保护大区域的生态稳定,这样才能既有‘绿水青山’,又有‘金山银山’。”

人工种草在很大程度上与农作物种植类似,虽然大多是靠人工干预,但也需要良好的自然条件。比如水、热等自然条件好,人工种草生长会更加稳定,反之,如果气候条件较差,雨水不够、土壤肥力不足,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工种草生长。

据西藏自治区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胡军介绍,较常年相比,今年西藏全区平均雨季提前了11天,尤其是林芝、昌都、藏北那曲中西部地区偏早5天至32天,雨季提前对牧草返青特别是藏北草原返青非常有利,加之入汛以来,西藏大部分地区雨水充沛,气温正常,土壤墒情保持良好,有利于作物生长。从监测情况看,今年全区大部人工种草长势良好。

新技术应用尚存巨大空间

扎西央宗说,在看到人工种草对于全区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有明显作用的同时,不能忽视新技术的应用对于工作效率提高的巨大推力。

对于未来人工种草生态工程的开展,扎西央宗认为,气象部门可加大监测力度。“未来,我们要在此基础上,将遥感监测人工草地作为一项常态化工作,逐步减少人工调查在整个工作中的比重,直至完全依靠遥感技术代替人工。另外,还要深挖遥感应用潜力,在利用遥感技术评价人工草场载畜量、草种适宜性、精准监测等方面提高研究和应用水平。”

同时,科学合理地安排人工种草工作也尤为重要。鉴于人工种草在西藏经济发展以及生态保护方面的突出优势,后续人工种草生态工程的推进,不是简单扩大人工种草面积,而是依靠遥感等技术保障,分析每个地区的草种是否适应、人工种草条件是否成熟、牧民是否有迫切需求等因素,做到科学有序推进。“应保证按需种草,使种的每棵草都发挥其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扎西央宗说。

(责编: 央卓)
用户名密码注册
发表评论
最新最热
  • 观察/
  • 文化/
  • 宗教 /
  • 旅游 /
  • 秘闻
  • 治国理政进行时
  • 老西藏精神
  • 尼玛嘉措:红军走过的地方
  • 亚格博:形色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