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手仁心 志存高远——访德格宗萨藏医院院长嘎布

T-
T+
评论 收藏打印
作者: 陆瑞阳发布时间: 2017-06-29 11:11:49来源: 中国水利网站

嘎布院长向调研团讲解制药工艺

嘎布院长和调研团亲切交谈

德格宗萨藏医院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麦宿宗萨,成立于1975年,其前身是面积仅有几十平米的普马乡医疗合作站。发展至今成为占地面积约7亩,建筑面积1,872平米的藏医院,并按照传统设有门诊、制药间、仓库。现有执业藏医师5名、长期工作人员20名、短期临时工作人员及医疗志愿者。

问:您为什么要办藏医院?

答:宗萨藏医从古至今一直保有原始的传承。近代传承则从名医蒋扬钦哲旺波开始为第一代祖师,他精通前后玉妥云丹贡波与其传人留下的传统藏医学,在佛学上亦颇有成就,曾跟随一百五十多位不同教派的上师学习所有知识,提倡不分宗派的思想,并拥有一百多部著作。

经过几代传承,到第五代,我父亲洛热彭措。他是前任西藏藏医学院院长与教授措如才朗的主要弟子。父亲继承与维护藏医传统,行医四十多年,曾荣获全国优秀乡村医生、省与州的卫生工作先进工作者等国家奖励,有多部佛学与医学著作。他在原医疗合作站的基础上改制,办起藏医院。我也是继承父亲衣钵,希望把藏医药弘扬光大。同时我儿时一段经历,也让我深深相信藏医药的神秘力量。

问:您在开办藏医院的过程中遇到一些什么困难?

答:一个是藏药标准化的问题。藏医药要走出去,就需要产业化和规模化,需要标准化,这就与传统工艺产生矛盾。医院依照藏族传统配方调制藏药,并致力于藏医学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标准化,希望在保持传统与提升制作工艺、质量控制上找到平衡,我们有自己的药铺和原材料仓库,都是原生态的材料。藏药在产品审批上是一大障碍。可持续发展需要产业化,就需要批文,但藏药的产品审批很困难,几乎需要10年,上千万的投入才有可能批下来。这对我们民营企业很难。我们只能以保健品的形式进行生产,或者与其他企业合作,制约了发展。

一个是人才问题。在藏区很难吸引优秀的专业医生,我们以绵薄之力肩负着邻近乡镇、行政村的医疗健康照护使命。还为西藏昌都、青海玉树、甘肃甘南、云南迪庆等偏远地区提供藏药和藏医师培训。我们想办藏医药职业学校,可以更好带动当地医疗事业发展,解决医生短缺问题,但一直未获批准,只能自己办学堂。通过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培养医师。(调研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学堂的上课情景,学生们很专注,即使在时常断电的情况下,依然借助昏暗的日光读书研习讨论。)

问:听说您对藏文化发展一直在奔走呼吁。

答:中华文化走出去,藏文化是重要组成部分,一是藏药,二是精神。藏药我们已经有一定基础,也在逐步得到大家的认可和接受。精神层面,藏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是我们的根,在对生命本源的探讨方面,藏文化是第一个。相比瑜伽、禅修,藏文化是更高层级的修炼。大家到藏区来,能够感受到藏文化的独特魅力,会使人的心灵安静下来,回到内心,回到生命最初。这边的佛学院,有很多是从外地,放弃原先的优越生活,过来潜修,为什么,就因为心灵的召唤。在国外的大学,有喇嘛担任心理学系的导师,这也说明藏文化的影响力。当然在藏文化的推广上,因为涉及宗教,会比较敏感,但不妨碍它的发展和壮大。

问:除了藏医药,您还在做文化产业?

答:藏文化是一个大概念,既包括大家相对熟知的藏医药,也其实包括藏族的生活方式,所以我们组织周边村民进行一些农产品的加工,发挥手工艺的特长,比如我们的手工布,都是纯天然、手工织成,在此基础上手工做的钱包和背包等等,还有牦牛毛制成的工艺品。设计都是请外面的公司,但是原材料和风格,都保持藏族特色。其他的像唐卡,很多人喜欢,还有木工、雕刻、铜铸、泥塑,这些都是可以做的点。

问:听说你们一直在做公益。

答:医院坚持对僧人和贫困病人免费施药,每年投入100多万。可能连一些事业单位都做不到。除了这家藏医院,还在不同地区开办了15个乡村诊所,每所投资10万,由我们派医生,也就是你们看到的那些学医的年轻人。我们还在坚持做白色垃圾收集,将我们共同的生活环境维护好。

(责编: 李元梅)
用户名密码注册
发表评论
最新最热

相关阅读

     
  • 观察/
  • 文化/
  • 宗教 /
  • 旅游 /
  • 秘闻
  • 治国理政进行时
  • 老西藏精神
  • 尼玛嘉措:红军走过的地方
  • 亚格博:形色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