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让太教授谈苯教历史与文化(一)

T-
T+
评论 收藏打印
发布时间: 2017-07-25 09:39:19来源: 西藏大学学报

  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 拉先 (译)[1]

  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教授

  1

  ◇ 才让太先生,您好!我们受《西藏大学学报》编辑部委托,特来专访。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空接受我们的采访。就目前我们掌握的资料来看,您是解放以来国内第一个涉足研究苯教历史和文化的资深专家,可谓著述颇丰,见解新颖独到。1985年您在《西藏研究》汉文版上发表的《古老的象雄文明》 一文,似乎是国内研究象雄和苯教文化的开山之作,也可视为您研究苯教文化的一个开端。随着研究的深入,2005年您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扩充文献资料,在《中国藏学》汉文版上又发表了一篇题为《再探古老的象雄文明》的论文。在这篇论文中您对苯教文化及象雄文化又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探讨,提出了较为成熟的见解,并将这一研究推到了一个较高的层面。如今研究苯教文化的年轻学者在逐年增多,但大部分研究都局限在象雄文化及其历史层面上,研究视野较为狭窄。因其故,您能否针对苯教文化的研究现状,对这一领域有待进一步深入挖掘,深化研究等方面,给予一些具体的指导和建议!

  ◆ 1985年发表的《古老的象雄文明》一文,就国内藏学研究领域来看,是属研究象雄文化方面的较早学术论文。现在回顾和审视这篇论文,资料占有的不是很充分,也很难说有多少学术价值。但在当时的国内藏学界,由于无人问津苯教文化和象雄文明,与此相关的研究成果少之又少。从而使得这篇论文在藏学研究领域反响较大,具有一定影响。在我所撰写的论文中,属于被他人引用和转引次数最多的一篇,也是我较早时期撰写的一篇学术论文。从这篇论文面世至今的近三十年间,苯教文化研究有了长足发展。

  就目前我们所看到的传统史料,其记载的内容大部分都偏向于佛教传入藏地之后的历史,很少有人重视其之前的历史文化,知其者更是凤毛麟角,所以在记述吐蕃上古史时往往以寥寥数语一笔带过,很少有较为详尽而客观公正的研究成果。 时过境迁,随着对这一领域的重视和研究的深入,也挖掘出版了一些先前从未公布于世的珍贵藏文文献。伴随这些文献,七世纪之前的历史轮廓也逐渐清晰明朗起来。如今,人们观念中的所谓藏族历史主要指以悉博野部落为主线发展而来的吐蕃赞普历史及其后的藏族历史。而之前的历史则以象雄部落为主线,以象雄的疆域、象雄十八王国、上中下象雄及象雄文化作为标志。随着与世续苯(也称为什巴苯)相关文献资料的涌现,我们发现藏族文化历史并非只有1300多年,其历史文化不仅完全可以推前,而且也到了补充完善藏族历史,重构撰写藏族上古史的时期。从新近挖掘到的藏文文献资料、实物资料和研究资料审视,我认为我们已经具备了在研究基础上完善历史和重构上古史的条件。

  从藏族传统史料的记述特点来看,在记载松赞干布之前的历史时,主要记述的是雅垄河谷的悉博野部落历史。从七世纪始,记述内容扩展至朵卫康三大藏区。但对于一个民族来讲,只记载1300年间的历史显然是不符合历史事实,其记载的时间段是极为短暂的,而以某个狭小区域史或部落史代替一个民族的发展历程也难能在学术上站得住脚。目前已到了一个完善蔵族历史,重构藏族远古史的时期,因此不能将研究视野局限在一个狭小的史学观上,而应开阔视野,将藏族历史放在一个更大的历史文化背景下进行审视。仅从研究视野来说,我们要在现有基础上,结合远古象雄历史文化,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古天竺文化,古波斯(即大食)历史文化及两河流域文明,中原文化等,梳理研究与这些文明间的相互影响、彼此吸纳的文化交融现象及远古文化交流史。对于远古藏族先民与以上周边民族之间的关系研究,在国内藏学界显得较为单薄,具较高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并不多,对此类课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除此之外,藏族思想史、科技史等方面仍属未开发的处女地,属藏学界无人涉足的研究领域。研究这些领域,不仅要借助七世纪之后的历史文化,还要依靠吐蕃前期及远古时期的文明。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从一个更高的层面和视角,全面审视本民族的历史文明。

  ◇ 近年来,有些人通过比较苯教中的世续苯与发源于中亚的琐罗亚斯特教、摩尼教和景教等后,发现这些宗教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以二元论思想为基础,进而认为苯教源自中亚的观点。从另一个角度审视,以阿里冈底斯山为中心的周边族群文化都应属同一个文化圈,各个文化之间必定会有涵化和采借现象。因有多种疑惑,这使得我们无法正确把握世续苯的起源。您能否针对苯教世续苯的起源,谈谈自己的观点?

  ◆ 所谓的世续苯就是指苯教鼻祖辛绕弥沃未诞生之前,流行于青藏高原的各类“苯”。据《无垢庄严经(མདོ་དྲི་མེད་གཟི་བརྗིད)》记载,约有三十多个种类。在苯教法统中,将这类形态各异的“苯”,统称为世续苯。在这些“苯”之间,有些种类相互具有一定的联系,有些则互不统属,自成体系。更有甚者在观点义理上背道而驰,水火不容。这些“苯”在辛绕弥沃未诞生之前,就是青藏高原的主体文化,左右着人们的宗教文化生活。当时流行于青藏高原的这些文化中是否有一个中心文化呢?我认为这个中心文化就是以阿里冈底斯山为中心的周边文化。从苯教的起源来说,源自藏族本土,是土生土长的本土宗教,并非源自外来文化。这个文化不仅源自藏地,而且发端于冈底斯山脉周围,因此冈底斯山则是世续苯的文化中心或源头。冈底斯山除了是苯教源头世续苯的发祥地之外,也是喜马拉雅山脉的一些古老文明的发祥地。如今谈到世续苯,对于没有接触研习过世续苯文献的人来说,此概念也许是模糊的,而对于藏族先民及古代周边民族来说,则属于基本文化知识。以冈底斯为中心,世续苯逐渐传播到周边其他族群。譬如古印度一教派的创始人胜固仙人(དྲང་སྲོང་རྒྱལ་བ),以及帝释天(ལྷའི་དབང་བོ་བརྒྱ་བྱིན)和遍入天(ཁྱབ་འཇུག)等等的发祥地都与冈底斯山有一定的联系。目前虽还不能完全确认冈底斯山是这些文化的唯一起源,但与世续苯有渊源关系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可以说是世续苯的一个文化组成部分。这些文化从其发祥地冈底斯山传播至古印度,融入到古印度婆罗门教,其后又分化为多个不同教派。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藏族和古印度之间的文化交流史,并非以佛教传入藏地之时开始产生,而是在上古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并且是从藏地输出文化为主旋律的。因此,我们在研究喜马拉雅文明时,不能将视野仅仅局限于藏地,而应该将其视为在历史长河中,一个相互联系,彼此影响的大的文化圈,进而从一个大的文化背景下开展研究。

  琐罗亚斯特教则属另一个文化圈,唐朝时传入汉地,并称其为景教,有时也称为祆教。其称谓和起源虽有多种,但在文化上相似点较多。我们只能说这些文化对藏族苯教文化有一定影响,但绝非是苯教文化的主流。我认为对于世续苯影响较大的是大食文明。一般来讲,在古代,藏族文化与中亚文化之间的联系颇为密切。因其故,中亚文化对藏族古代文化有一定影响,而藏地的土生土长的远古宗教就是我们这里谈到的世续苯,而非外来宗教。

  ◇ 黄金在人类的文化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这对于藏族来说也不例外。综观藏族文明,从文学作品、史料文献、宗教文化、生活器皿及工艺品等很多文化元素中,都有与黄金相关的文化标记和身影。如果能研究撰写与藏族黄金相关的文化历史显然会具有一定学术价值,请问您对此有何看法?

  ◆ 与黄金相关的文化历史在藏区由来已久。藏族文化中有与黄金相关联的比喻、价值观、及头衔等不计其数的文化表象。从我们所掌握的资料审视,黄金工艺在吐蕃前期就已达到了叹为观止的水平。从藏族周边族群的文化,吐蕃赞普时期的周边民族文化及其他民族的文化中,都能领略到藏族的黄金、麝香和马匹等的身影和风采。这些源自雪域藏地的特产,曾经不仅体现在中亚各民族文化之中,而且是中亚各民族经济贸易中的主要内容之一。从藏地自身来审视,在象雄王国时期,为表示社会地位不同,在象雄王、苯教国师及苯教大师们的帽子上就有一个象征权威身份的标志,这个标志在藏语中称为“甲茹(བྱ་རུ)”。这里“甲茹”中的“甲”意为鸟,在古代特指鸟王琼(བྱ་རྒྱལ་ཁྱུང),也即“琼鸟”; “茹”意为角,两词合一“甲茹”则指“琼鸟之角”。在甲茹中,有黄金甲茹、白银甲茹、海螺甲茹、岔蔓[2]甲茹,珊瑚甲茹及琼甲茹等不同材质的各类甲茹,依照甲茹的不同材质表示拥有人之王权和社会地位的不同等级。在这些名目繁多的各类材质甲茹中,黄金甲茹的等级高于其他材质的甲茹。在象雄十八王国中就有一个称为赤威尔拉杰谷郎[2]黄金甲茹(ཁྲི་ཝེར་ལ་རྗེ་གུ་ལང་གསེར་གྱི་བྱ་རུ་ཅན)的王国,这个王国位于冈底斯山脚下,以嘎姜玉洛宗喀尔(ག་ལྗང་གཡུ་ལོ་རྫོང་མཁར)城堡为中心。这些文化历史的真实程度,在考古学界也有了实物证据,能够佐证历史文献记载的真实性。两年前一辆满载货物的大型货车,在冈底斯山往西约100公里处的古如江寺(གུ་རུ་གྱམ་དགོན)寺门前行驶时,货车的重压导致公路塌陷。而在挖掘处理塌陷公路时,惊现一座大型古墓。考古人员在清理墓穴时,竟意外掘出了一副做工考究精良的纯黄金面具,经考古鉴定认为是吐蕃早期遗物。在此之后,在阿里又发现一副纯金面具。在同一个区域共发现了两个质地精良,做工考究的金质面具,这在藏区可以说是一个重大发现。仅从这两个金质面具看,藏族远古时期不仅能冶炼黄金,还能以高超的技艺制作金质器具,已具备了制作金属器皿的相关工艺技术。因其故,若能研究与藏族黄金相关的文化历史,显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1] 本文译自《西藏大学学报》(藏文版),2013年1期。采访人为夏吾才旦和尕藏扎西。

  [2]译者注:岔蔓即藏语“ཕྲ་མེན”,是一类宝石。

  [3] 译者注:谷郎即象雄语,意为黄金,藏文转写为。见南喀诺布:《古代象雄与吐蕃史》第164页,中国藏学出版社,1996年藏文版。

(责编: 央卓)
用户名密码注册
发表评论
最新最热

相关阅读

     
  • 观察/
  • 文化/
  • 宗教 /
  • 旅游 /
  • 秘闻
  • 治国理政进行时
  • 老西藏精神
  • 尼玛嘉措:红军走过的地方
  • 亚格博:形色藏人